微信分享图

3305 清雍正 仿哥釉胆瓶

仿哥釉胆瓶
拍品信息
LOT号 3305 作品名称 清雍正 仿哥釉胆瓶
作者 -- 尺寸 高14.4cm 创作年代 清雍正
估价 800,000-1,200,000 成交价 RMB 2,476,710
材质 形制
出版
《清代康雍乾官窑瓷器:望星楼藏瓷》,香港,2004年,页212-213,编号81
「大清雍正年制」
来源
约1997年入藏

展览
借展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,2003-2020年

此器造型端正大方,器形小巧,唇口、长颈、下垂腹、圈足,足端无釉显露处深棕色胎骨。瓶通体满施仿哥釉,釉质坚致细腻,釉色肥腴莹润,开片分明,金丝铁线迂回交错,流畅自由,充满虚实深浅的变化。足际刷铁黑色釉,乃仿宋哥窑「紫口铁足」的特征。底心青花书「大清雍正年制」六字三行篆书款。整体造型俊秀,挺拔大方,古朴凝重,堪称雍正官窑仿哥釉器个中翘楚,保存良好,殊世罕见。
孙瀛洲在其《元明清瓷器的鉴定》一文中说,官、哥釉气泡密集似「攒珠」,就是指本件拍品的釉面特征。此外本拍品坯体呈紫黑色,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,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,呈现典型的「紫口铁足」特征 。
宋哥窑影响深远,为宋瓷之经典。目前所见有关哥窑最早的文献为元人孔齐的《静斋至正直记》:「近日哥窑绝类古官窑,不可不细辩也。」成书于宣德三年(1428年)的《宣德鼎彝谱》则最先单独提出了「哥窑」一词,「内库所藏柴、汝、官、哥、均、定各窑器皿,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……」对于哥窑的窑址所在及其烧造年代,因为考古资料的不足,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,成为陶瓷史上的待解之谜,亦为哥窑罩上一层神秘光环。
赵宋以降,收藏嗜古之风盛行,哥窑以其古朴典雅之气质折服众多钦慕者。张谦德(1577-1643年)《瓶花谱》云:「尚古莫如铜器,窑则柴、汝最贵而世绝无之,官、哥、宣、定为当今第一珍品。」,可见哥窑之风靡。据《瓶盆风华—明清花器特展》,2014年,台北,页194-195载,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传宋人苏汉臣画〈长春百子图〉,画中可见婴戏书斋中,桌上胆瓶插一白桂枝,画面需有童音喧嚣,仍不失沉稳静雅。小瓶插一枝花,为宋代以来书斋瓶花的特色,明清亦有承袭此风雅。
雍正帝文化底蕴深厚,富于文人趣味,以宋人审美为自身品味追求的典范,故对哥瓷颇为钟情,仿哥釉成为当时一个重要品种,在其在位的十三年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。成书于雍正十三年的《陶成纪事碑》中,排在第二的即是「一仿铁骨哥釉,有米色、粉青二种(耿宝昌先生按:即仿哥釉)」。普通文人士大夫对文玩雅物的欣赏不免局限于自我陶醉,而皇帝个人的审美则会贯穿到官营制作的全过程。雍正对宋官古物的理解和感悟有别于常人,在摹古之中深深融入自身的审美要求与对古物本身的理解。为了追求此种仿古效果,御窑厂所制摹作多化裁而成,胎釉保持一致,造型依旧器而有所增减,既见仿古,又有创新。
本品无论器形、釉色,均仿制宋代哥窑器,原形可考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一例,曾展览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,出版于《Treasures from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》,纽约,1996,图版123。这一形制仅见于雍正官窑,乾隆以后不见,弥足珍贵。另参考二例清代仿制之例,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,见《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 两宋瓷器(一)》,卷32,香港,1996年,编号35及36,后者下腹略窄。《故宫博物院珍藏及出土哥窑瓷器荟萃》,2017年,页268-69,编号131。